广西探索运用金融工具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-新华网
新华网 > 广西 > 正文
2025 01/08 11:33:43
来源:广西日报

广西探索运用金融工具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

字体:

  【原标题】我区探索运用金融工具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

  生猪期货风险管理模式得到推广

  “我们公司2024年完成了广西区内首次生猪期货交割,期货端和现货端综合来看实现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,收入较纯现货交易增加28%,有效对冲了价格风险。”不久前,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,生猪期货对养殖企业来说是个非常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。

  作为一家致力于构建生猪全产业链的企业,永新畜牧从2023年11月开始首次参与期货套保。回顾企业首次参与的历程,当时猪价整体偏弱,部分养殖单位面临年底冲刺的任务,整体出栏压力较大,根据对春节后猪价行情的预判,综合分析生猪期货挂牌合约价格情况,公司通过卖出生猪期货合约对2024年2月预计出栏的生猪进行了价格锁定,经过期货端及现货端综合评价,达到了预期套保效果。

  “从去年11月首次参与至今,我们一直在循序渐进推进期货套保业务。”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除生猪期货外,公司还在饲料端开展了玉米和豆粕品种的套期保值。

  从首次交易、交割,再到如今持续渐进开展套保业务,永新畜牧尝试运用期货工具稳健生产经营,具有一定的典型性。

  在龙头企业参与生猪期货交易的同时,一些生猪养殖场、养殖户也纷纷通过“保险+期货”规避价格波动风险。“保险+期货”是大连商品交易所(以下简称大商所)2015年首创推出的服务“三农”的重要实践模式,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后开始应用于生猪养殖领域。在该模式下,养殖户向保险公司购买生猪目标价格保险,一旦遭遇市场价格动荡,触发赔付条款,由保险公司向养殖户提供经济赔偿。同时,保险公司向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买入生猪场外期权进行再保险,实现生猪养殖风险管理的闭环。

  记者从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获悉,自2021年以来,广西积极探索运用金融工具服务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,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生猪“保险+期货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:试点项目从2021年的5个逐步扩大到2023年的62个;养殖户参与度不断提高,投保户数从2021年的36户增长到2023年的3039户,保费规模从361.61万元增长到5841.83万元。

  一直以来,生猪养殖面临自然灾害、疫病等多种风险,如今,在保险和期货的共同作用下,生猪养殖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。

  2023年我区开展的大商所生猪“保险+期货”项目,为钦州市灵山县13户养殖户赔付约236.38万元,赔付率达263.40%,每头生猪赔付约192.12元;在南宁市良庆区实施的项目综合损益444.99元/吨,有效化解了生猪出栏期内价格下跌的风险;桂林市资源县的养殖户为每头生猪缴纳保费约17元,到期后每头获赔61.4元……一次次真金白银的赔付,有效降低了因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,稳定了生猪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收入预期。

  早在2021年,我区就印发了《开展期现结合服务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》,这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出台的期现结合政策文件,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模式。自治区层面连续3年统筹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,出台项目试点方案,完善政策配套与风险防控机制,为项目长效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;引入“省级+市县级”特色农险支持资金,将特色农险与交易所专项补贴结合,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专项资金,确保农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享受高质量的保障服务,增强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,扩大了保障覆盖范围。

  为了推动“保险+期货”业务落地实施,近年来,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积极组织“保险+期货”项目对接会、交流会,搭建金融机构与农户、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,举办风险管理培训等活动,提升农户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。

  “‘保险+期货’模式在我区生猪产业上的成功应用,进一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参与和发展。”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广西与大商所深度合作,共同建设中国—东盟大宗商品期现结合服务基地,大力推动包括生猪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与期货市场联动发展,如在推动增设产品交割库方面,截至2024年12月中旬,我区共有期货交割库39个,其中大商所生猪、纤维板、豆粕等品种交割库16个,较2021年末翻了三倍多。另外,交割库布局也逐渐优化,华南地区首家生猪集团交割库落地广西,一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原木期货指定交割库。(乔晓莹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周敏】